英国名校毕业的华裔二代,为何不约而同地选择 “躺平”?

留学
留学咨讯 浏览量:130 发布时间:2025-08-20
近日,社交媒体上一则帖子引发关注:英国名校毕业的华裔二代,为何不约而同地选择 “躺平”?


帖子作者回忆,年轻时的自己和许多学生一样,对名校光环满怀崇拜,立志要成就一番大事业。


图源@greenb小红书,侵删


那时,大学文凭仿佛是牵引人生的灯塔,让她内心时常充满膨胀的憧憬。读书时,她曾幻想毕业后将所有证书高调悬挂,昭告天下;可后来,因丈夫不喜欢墙上打孔,那几张凝结了二十多年心血的纸片,便只能在角落默默蒙尘。有次家附近起火,丈夫冲回家拿护照和重要文件,她下意识想起自己的学历证书,犹豫片刻,终究没说出口。


年轻时学识浅薄,需要文凭支撑自信。但随着成长逐渐明白,赢得尊重不仅靠文化,更靠品行,于是不再刻意追逐名校的光芒。


不过她仍鼓励年轻人冲击理想名校 ——“好学校有好资源” 虽是老生常谈,但若抛开招牌,精英大学确实能让人接触到非凡的人与事,那种独特的氛围与环境不容忽视。


只是有些年轻人毕业后目标明确,依凭文凭规划前路;更多人却陷入迷茫,被惯性推着跨过一道道关卡,最终落得毕业即失业的境地,茫然无措。


显然,名校光环并非人人通向丰衣足食、名利双收的坦途。




01

名校毕业,却选择躺平


博主分享了几个身边的真实案例,主角都是华裔家庭出身、毕业于顶尖学府的年轻人:


A,25 岁,毕业于英国罗素大学犯罪心理学专业。她从小就读英国私立学校,毕业后却不愿去警局 “打苦工”,最终在家附近的潮牌服装店当起售货员。父母身为金融高管,并不在意她薪水微薄,反而欣慰女儿能陪伴左右。


B,27 岁,同是罗素大学经济管理学毕业生。大学期间多次休学、留级,好不容易毕业却整日宅家,日上三竿才起床,日常就是上网、撸猫。亲友介绍的文职工作,他嫌路远、时长太长,拒绝一切固定工作。直到某天心血来潮,想去父母开的中餐馆当厨师,父母也只能无奈接受。


C,30 岁,辗转多所英美名校后,在加拿大拿到博士学位。他按部就班满足了父母的期待,毕业后却表示不愿从事学术研究,想去咖啡馆打工,成为一名咖啡师。



这些名校生选择 “躺平”,绝非因为能力不足。相反,他们履历亮眼,是货真价实的精英。他们考入名校、拿到文凭,更多是为了完成父母的期待;而当这一人生任务达成后,便要么选择 “躺平”,要么转而追求普通工作中的小确幸。


面对这种选择,家长态度各异:有的乐于孩子过上平凡快乐的生活,有的则倍感无奈与失望。



02

父母的规划与孩子的逃离


在华裔家庭的传统观念中,助力孩子实现阶层跃迁是父母的天职。他们愿意投入巨大资源,让孩子进入最好的学校、接受最优质的教育。


因此,许多华裔二代从小就读私立学校,课外补习、才艺培训样样不落,人生轨迹几乎被父母全盘规划。


这条看似直通成功的道路,多数孩子毕业后却不愿踏足 —— 这让第一代移民父母难以理解。


父母一味提出要求、提供资源,却从未让孩子思考 “我想要什么”。在漫长的求学过程中,他们或许从未有过真正的自主选择。


小时候,“成功” 往往被定义为考试成绩、竞赛奖项、大学录取结果;可当他们步入社会,面对复杂多变的职场环境,才发现世界并非仅靠努力就能获得回报。


竞争激烈、内卷加剧、经济环境低迷等现实,让他们对传统意义上的 “成功” 逐渐丧失动力,甚至心生厌倦。




03

被现实击碎的“精英梦”


上一代华裔移民大多历经艰苦奋斗,在全球化红利期积累了财富,实现了阶层跃升。他们坚信,只要努力读书、进入名校,就能在社会中占据有利位置。

然而,华裔二代的成长环境已截然不同,他们面临的是全新的经济与社会现实。

当华裔二代还在校园里憧憬高薪职业、前景行业时,现实却给了他们沉重一击。经济增长放缓,就业市场竞争白热化,“名校 = 高薪” 的传统模式已然失效。曾经高薪云集的硅谷,如今裁员潮接连不断,连顶尖工程师都面临被优化的风险;人人向往的 “华尔街神话” 正在破碎,大批金融机构缩减规模、暂停招聘;咨询、律师等传统精英行业也在收缩。在这样的环境下,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已属不易。



正如评论区一位网友所言:“当你发现工作一年的薪水,还不如父母给的多,工作的意义在哪里呢?”

图源小红书,侵删


即便成功进入 “精英行业”,他们仍要面对超长工时、高强度工作、职场 PUA,这些都对个人生活造成极大消耗。

相关推荐
扫码联系
电话联系